經濟上的治理整頓和經受國內政治風波的考驗
1987年10月底至11月初,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大會強調,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在生産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定要經曆的特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要緊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的要緊任務是發展生産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會對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作了明確綜合,確定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改造開放以來,特別是從1984年到1988年,我國國民經濟加速發展,綜合國力邁上一個新臺階,爲改造的深化和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隨著經濟的敏捷發展和經濟體制的轉軌,一些矛盾和問題也逐步顯露出來,如重複建設嚴重、經濟發展過熱、價格雙軌制造成經濟秩序較亂等,影響到社會穩定和經濟健康發展。1988年夏,全國通貨膨脹加劇。9月,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決定,用一段時間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更好地推進改造和建設。國務院相繼采取一系列措施,壓縮投資和消費需求,加強對物價的調控和管理,整頓經濟生活特別是流通領域中的各種混亂現象。
正當治理整頓工作進一步推進的時候,1989年春夏,北京等地發生一場政治風波。黨緊緊團結和依靠全國人民,采現斯措施,平息了風波。1989年6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選舉江澤民爲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89年11月,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批準鄧小平辭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的請求,決定江澤民爲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以小平間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江澤民間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實現順利交接。
以江澤民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全面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從解決面臨的突出問題入手,認真克服一度存在的“ 一手硬、一手軟”問題,采取措施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改進黨的領導作風和工作作風,緊密黨同人民群眾的接洽,在深化改造中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后,中共中央繼續把治理整頓作為重要任務,一些領域的改造取得重大突破。治理整頓大體分兩步進行:**步是在調整經濟結構的同時,以啓動市場、爭取經濟適度發展爲側重點。第二步是將治理整頓、深化改造的重點逐步轉到調整産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上來。改造開放方面**引人注目的是1990年4月上海浦東開發啓動後,敏捷崛起成爲國際化的經濟和金融中心之一。浦東的開放開發,是我國改造開放進一步深化和取得顯著成就的重要標志。到1991年底,投資和消費需求雙膨脹的局面有所緩解,通貨膨脹獲得控制,流通領域混亂現象獲得整頓,經濟秩序有所好轉,工農業生産逐步恢複增長,外貿實現順差。治理整頓工作以取得顯著成效而基本結束。
在對外關系方面,中國頂住來自外部的巨大壓力,突破西方國家的所謂“制裁”,開辟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兩極布置終結,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面對複雜國際形勢,鄧小平反複強調要保全穩定和堅持改造開放,並及時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沈著應付、韜光養晦、善于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爲的方針。黨和政府堅定貫徹這個方針,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進一步發展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好合作關系,實現中蘇關系向中俄關系的順利過渡,並同原蘇聯各共和國和東歐國家建立或發展正常關系。從1990年下半年起,一些西方國家開始逐步改善同中國的關系。到1992年,中國已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展貿易、科技、文化交流與合作。中國不僅沒有在壓力下投降和孤立,同時贏得了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
在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造的推動下,“七五”計劃到1990年底勝利完成。這一年國民生産總值達到17400億元,國民收入達到14300億元,均超過計劃指標。全國絕大多數地區解決了溫飽問題,開始向小康社會過渡。社會主義中國在經受住嚴峻考驗後,更加紮實地向著新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