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改造開放全面展開
1982年9月,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鄧小平在開幕詞中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導{鐣髁x”,集中指明白黨在新的曆史時期的曆史使命和鮮明旗幟。大會制定了全面開創新局面的奮鬥綱領,確定了黨在新的曆史時期的總任務,明確了從1981年到20世紀末我國經濟建設達到小康水平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二大後,經濟體制改造全面展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敏捷推向全國,農業生產擺脫長期停滯的逆境,農作物大面積增產,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83 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決定,廢除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作為農村基層政權,同時成立村民委員會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鄉鎮企業別開生面,一批新型中小城鎮隨之出現。到1987年,鄉鎮企業產值**次超過農業總產值,這是農村經濟的一個曆史性變化。廣大農民在黨的領導下,用自己的偉大創造和改造實踐,爲農村致富和逐步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造的決定》,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此後,經濟體制改造的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
國家對經濟的計劃管理權限逐步下放,縮小了指令性計劃,擴大了指導性計劃。國家宏觀調控的範圍和方法獲得調整與改進,價格、稅收、金融等經濟杠桿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增強。比照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的原則,國營企業生産經營自主權進一步擴大。到1987年,全國已有80%的國營企業實行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在企業內部也進行了以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爲要緊內容的改造。
堅持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多種經濟身分協同發展,所有制結構有了很大改變。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繼續加強,集體經濟發展敏捷,特別是“三資”企業和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取得引人注目的發展.在全國工業總産值中的比重日益增加。
對外開放布置初步形成。1984 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開膨脹連、天津、青島、上海、寧波、廣州等14個沿海口岸城市。從1985年起,又相繼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開辟經濟開放區,批準海南建省並成爲經濟特區。沿海地區形成了包括約2億人口的對外開放前沿地帶,外向型經濟敏捷發展,並進而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 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布置。
與此剛時、農村改造繼續深入。從1985年起,國家決定對糧食、棉花等少數重要農國產產品實行國家計劃合同收購的新政策,改變了統購派購制度,形成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並行的“雙軌制”,把農村經濟逐步的納入有計如導{唐肪霉斕潰偈?/span>傳統農業進一步走向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科祭^逯坪徒逃逯頻母腦煲蔡嶸先粘?/span>。1983年10月,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科學技術體制改造的決定,5月作出教育體制改造的決定。1986 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即“八六三”計劃),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每秒一億次的“銀河"計算機系統、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離子加速器、同步輻射實驗室、運載火箭開槍衛星等一批高科技成果達成當初世界**水平。
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造的同時,比照黨的十二大的要求,民主法制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獲得全面推進。1982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新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步履加快,初步形成以憲法為基礎導{緇嶂饕宸商逑怠?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進一步規范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作出決議,著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促進各項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發起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導{緇嶂饕騫?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進一步加強,有力保證了改造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推進。從1983年10月到1987年5月,分期分批進行全面整黨,對黨的思想、作風、組織進行全面整頓,黨風廉政建設、幹部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在幹部離退休制度逐步建立的基礎上,1985年9月,黨的全國代表會議對中央領導層進行了一次較大幅度的新老交替,使中國領導層在年輕化方面前進了一大黨步。黨還在幹部選拔任用、教育培訓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曆史措施。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調整對外政策。鄧小平明確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問題,對我國所處的時代條件作出新的科學判斷。在對外政策上,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積極發展對外關系。黨還提出獨立自主、完全公平、相互尊重、互不幹涉內部事務的黨際關系“四項原則”,恢復和發展同許多海外政黨或組織的關系。中國的國際妨礙進一步擴大,在國際事務中處于更加主動的地位,有效護衛了國紭I畝懶、主权和安全?/span>
在“一國兩制"方針領導下,祖國同一大業邁出重大步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從歷史和現實出發,維護中華民族全然利益,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的巨大構想,開發了以和平方法實現祖國統大業的途徑。 “一國兩制”構想,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來的,**先被應用于解決香港和澳門回歸問題。通過會商,中國政府與英國、葡萄牙政府分別在1984年12月、1987年4月簽署聯合聲明,確認中國政府將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和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全面改造的推進和黨的領導的加強,推動了經濟建設。1982年至1987年,國民生產總值從4470億元增加到8568億元,均勻每年增長10% ,超過原計劃4% -5%的速度。經濟建設的敏捷發展,改造開放的全面展開,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 上一篇:經濟上的治理整頓和經受國內政治風波的考驗
- 下一篇:曆史的偉大轉折和改造開放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