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和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隨著民主革命任務特別是土地制度改造基本完成,隨著國民經濟的全面恢複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展開,黨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任務,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討論和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同年12月,在經毛澤東修改審定的中央宣傳部關于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中,形成了對這條總路線的完整表述,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那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中國共產黨在國民經濟恢復以后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窂某了歷史的必定性,是完全準確的。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發展的必定結果,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歷史條件及實現工業化戰略的必定要求,是黨面對龐大國際局勢的必定選擇。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起全面展開。黨使用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與和平贖買政策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把對企業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結合起來,以主動領導、穩步前進、逐步過渡的形式改造個體農業和手工業。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特殊創造。在那個過程中,我國結束實驗糧食、棉花、棉布、油料等重要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政策,有效地保障了城鄉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群眾基本生活資料的需要,有力地推動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從1953年起,我國結束**個五年計劃的經濟建設,依靠自已的努力,加上蘇聯和其他友好國家的援助,取得了重大成就!耙晃濉逼陂g,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須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建立起來,工業建設和生產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舊中國的100年。“一五”期間,全國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8%,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4.5%。經濟發展比較快,經濟效益比較好,重要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比較協調。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到1957年底,“一五”計劃的各項指標大抵大幅度地超額完成,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基本建設各條戰線喜報頻傳。在全黨全國人民同同心協力的艱苦奮斗中,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步履扎實向前邁進。
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新的經濟基礎建立,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體系逐步建立起來。在基層普選和直選的基礎上,全國逐級召開人民代表大會。1954年9月,**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次會議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全然政治制度。一屆全國人大召開后,全國政協代行人大職權的任務結束。1954年12月,全國政協二屆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政協章程,明確了人民政協長期存在和發揚作用的需要性。在發揚民主的基礎上,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獲得加強。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一步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不斷推進。人民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邁入新時期。中國奉行獨立的外交方針,主動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結束登上國際舞臺并發揚主動作用。
到1956年,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盡管在社會主義改造后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整個來說,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比較順利地實現如此龐大、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性勝利。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適合社會發展的要求,適合中國國情,適合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全然利益。
- 上一篇: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 下一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人民民主政權 的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