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次國共合作,掀起大革命熱潮
大革命(也稱國民革命)運動,是1924年至1927年間以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和北洋軍閥的統治爲目標的席卷全國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的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共産黨員以個人身份進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大會闡發了新三民主義的政綱,奠定了**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並在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很快開創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1925年1月召開的黨的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同年5月爆發的五卅運動,掀起了全國範圍的大革命熱潮。同年7月,成立了廣東國民政府。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正式出師北伐,目標直指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派勢力。“推倒列強、除軍閥”成為當初的響亮口號。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北伐軍勢如破竹,到1926年底,已控制除江蘇、浙江、安徽以外的南部各省。
在北伐戰爭勝利進軍和工農運動水漲船高的同時,革命陣營內部的危機也日益突出。孫中山去世以后,國民黨內新老右派加緊反共分裂活動。蔣介石逐步控制軍隊和政權,實力敏捷膨脹,反共面目公開暴露。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規模捕殺共産黨員和革命群衆,並于4月18日在南京另行成立“國民政府”。1927年4月底至5月初在武漢召開的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一些正確的原則,在黨的建設方面有突出建樹,但未能在革命緊要關頭承擔起挽救革命的任務。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正式同共産黨決裂。**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持續三年多的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後失敗。
大革命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客觀上說,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聯通力合作量比革命陣營的力量要強大得多,並且有更多的政治經驗;國民黨食言棄義地對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群眾鼓動突然襲擊。在主觀上,是共產國際的指導和陳獨秀等人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傾機會主義的毛病。在大革命中黨經受了鍛煉和嚴峻考驗。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張成爲人民大衆的協同呼聲,黨在群衆中的政治影響敏捷擴大,黨的組織獲得很快發展,黨還開始掌握一部分軍隊,爲領導人民把革命鬥爭推向新的階段準備了條件.
- 上一篇:在土地革命戰爭中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
- 下一篇: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